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女性盆腔炎】调和气血为本,内外兼修祛病

健康之声发布时间:2025-04-25

案例举隅:

患者张女士,32岁,慢性盆腔炎2年,小腹隐痛、腰骶酸冷,带下清稀。舌胖大淡红,边齿痕,苔白腻,脉沉细。 辨证:脾肾阳虚兼寒湿瘀滞。治法:温肾健脾、散寒化瘀。方药:附子理中汤合少腹逐瘀汤加减,配合腹针、外踝针、中药膏摩等中医理疗综合治疗2月后,腹痛消失,带下恢复正常。

盆腔炎的中医认知:湿热瘀结为标,脏腑失调为本

盆腔炎属中医“带下病”“妇人腹痛”“癥瘕”范畴,其病机多因湿热、寒湿、气滞、血瘀交织,损伤冲任二脉,累及肝、脾、肾三脏。现代医学认为感染、免疫力低下、反复炎症刺激等因素与之相关,而中医通过“整体观”与“辨证论治”,可标本兼顾,改善症状并调节体质。

image.png

常见证型与表现

1. 湿热瘀结证:下腹灼痛拒按,带下黄稠量多,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急性期多见)。  

2. 气滞血瘀证:小腹刺痛、经期加重,经血色暗有块,舌紫暗有瘀斑,脉弦涩(慢性期常见)。  

3. 寒湿凝滞证:小腹冷痛、得温则减,带下清稀,舌淡苔白,脉沉紧(久病或体质虚寒者)。  

中医特色治疗:四法联动,通调冲任

1. 中药内服:辨证施方,祛邪扶正

2. 外治法:直达病所,内外合治

中药保留灌肠:将红藤、蒲公英、丹参等煎液灌肠,经直肠黏膜吸收,直达盆腔病灶,尤适用于急性炎症。

穴位贴敷:选取关元、中极、三阴交等穴,贴敷活血化瘀膏药。  

3.针灸调气血:通经活络,平衡阴阳

主穴:中极、关元、子宫、三阴交、足三里。

配穴:湿热加阴陵泉、行间;血瘀加血海、膈俞;寒湿加命门、腰阳关。  

手法:实证以泻法为主,虚证以补法结合温针灸。 

image.png

4. 生活调摄:固护正气,防病复发

饮食禁忌:忌辛辣、生冷、油腻,急性期可饮蒲公英茶、薏苡仁粥清热利湿。

情志疏导:肝郁气滞易加重血瘀,可练习八段锦、瑜伽疏解压力。  

防寒保暖:经期避免淋雨涉水,小腹贴敷暖宫贴驱寒。  

卫生习惯:避免过度冲洗阴道,经期勤换卫生用品。  

中西医结合:急缓分治,优势互补

急性期:以西药抗生素抗感染为主,中药辅助清热解毒、缓解症状。  

慢性期:以中医调理为主,改善盆腔微循环,预防粘连和输卵管阻塞。  

反复发作:中药口服及中医理疗扶正祛邪,配合盆底肌康复训练。

image.png

特别提醒:避免误区,科学防治

1. 勿盲目“消炎”:滥用寒凉中药(如大量金银花、黄连)易损伤脾胃,反致病情迁延。  

2. 忌久病不治:慢性盆腔炎可能引发不孕、宫外孕,需早诊早治。  

3. 个体化治疗:证型复杂者常需“寒热并用、攻补兼施”,需专业医师辨证开方。  

中医治疗盆腔炎以“调和气血、祛瘀通络”为核心,需结合体质与病程阶段,制定个性化方案。患者应树立信心,坚持规范治疗,配合生活调养,方能根除病邪,恢复“冲任调和,气血畅达”之态。  

注:本文所述方药与疗法需在中医师辨证指导下使用。

/ 妇科 王续


医院地址:延庆区汇川街9号
乘车路线:乘Y9公交车到中医院站下车,距离新中医院东门约50米;乘Y10公交车到中医院(新院)站(原百眼泉村北口)下车,向北步行约100米。
投诉咨询电话:69146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