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0日是“世界痛风日”,今年的主题为“走出误区,回归科学”。选在4月20日这一天,是因为有其特殊含义:420umol/l是诊断高尿酸血症的临界值。
痛风和高尿酸血症是一类代谢紊乱性疾病,尿酸升高也是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的危险因素,血尿酸每增加60umol/l,高血压发病风险将相对增加1.4倍,新发糖尿病风险增加17%,冠心病死亡风险增加12%。因此,提高公众对痛风防治的认知极为重要。下面为大家讲解几个常见误区,科学应对痛风。
1、痛风吃颗止痛药就解决了?
不少人误将痛风视为一过性疾病,关节不痛就以为病情好转,忽视长期管理,自行停用降尿酸药物治疗,造成尿酸“降而复升”,病情反复。
其实痛风不仅是“痛”那么简单,长期尿酸增高,尿酸结晶沉积在骨关节形成痛风石,就会引起痛风性关节炎。若长期得不到系统治疗,会造成关节畸形,影响日常活动,甚至致残;如果尿酸结晶沉积在肾脏,就会造成尿酸性肾结石,痛风性肾病,肾衰竭等;如果尿酸晶体沉积在胰岛β细胞外周及肌肉组织,就会造成胰岛素抵抗及分泌减少,引发糖尿病。
2、痛风是老年人的专利?
痛风在古希腊和古罗马宫廷中甚为流行,由于当时患痛风的多为王侯将相等生活极度奢侈之辈,老年居多,故那时的痛风病又被称为“帝王之病”、“王族之疾”。
但随着近年来的生活水平提高,生活习惯及饮食结构的改变,痛风患者越趋年轻化,临床中就有不少20岁以下的年轻患者,其中部分为高中生、大学生,这类患者往往和肥胖、大量碳酸饮料摄入、酗酒、作息不规律、饮食无度等密切相关。
3、长期吃降尿酸药会损伤肝肾?
部分病友听别人说长期吃降尿酸药会损伤肝肾,事实上,伤肝肾的是高尿酸、止痛药和对痛风的认知误区。
许多患者痛风发作时自行购买非甾体止痛药,而不是系统治疗,长期服用止痛药造成胃溃疡、胃穿孔、止痛药性肾病等难以挽救的后果,危害极大。如果把尿酸控制达标了,不再痛风也不必再用止痛药,反而减少了高尿酸和止痛药对肝肾的损伤,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降尿酸药间接的保护了肾脏。
4、高尿酸血症就是痛风吗?
人体内的嘌呤代谢紊乱可引起血尿酸水平升高,但是高尿酸血症并不意味着必然出现痛风。
有部分人群尿酸值偏高,即使被诊断为高尿酸血症,可不疼不痒,身体没有任何不舒服,这种情况被称为无症状高尿酸血症。只有当血尿酸的含量超过了在血液或组织液中的饱和度,在关节局部形成尿酸结晶并沉积下来,诱发局部炎症反应和组织破坏(表现为红、肿、痛),才是痛风。
痛风的中医药治疗
痛风属于中医“痛痹”、“历节”等范畴。《万病回春》提出:“一切痛风,肢节痛者,痛属火,肿属湿”。痛风的发病是由于脾肾二脏清浊代谢紊乱,浊毒内伏,复因劳累,暴饮暴食及外感风寒而诱发。痛风治疗遵循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痛风急性期的红肿热痛源于湿热二邪,采用清热利湿、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治疗方法,尽快缓解病痛。慢性期则以补益脾肾,调整脏腑为主,兼顾化瘀通脉、除湿泄浊,改善痛风体质。
痛风饮食上牢记“三低一多”非常重要,“三低”即低嘌呤、低盐、低脂饮食,控制饮食摄入量,避免暴饮暴食、劳累熬夜、剧烈运动、大量吃水果、频繁喝果汁和碳酸饮料等,“一多”即多饮水,每日饮水量应在2000ml-3000ml。健康的饮食和生活方式、合理使用降尿酸药物以及监测尿酸水平是痛风患者需要长期坚持的疾病管理方式。
文 / 肾病科 刘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