芍药开时槐夏永,清蝉嘒嘒(huì)落槐花。今天给大家带来的身边中药便来源槐树。槐树有国槐与刺槐(洋槐)之分,其中我们中药的槐花、槐米、槐角均来源于国槐而非刺槐。
下面三种均为槐花,且为身边常见,但只有左下角的一张为药用品种。
槐花、槐米
【来源】本品为豆科植物槐的干燥花及花蕾。
【采收加工】夏季花开放或花蕾形成时采收,及时干燥,除去枝、梗及杂质。前者习称“槐花”,后者习称“槐米”。
【性味与归经】苦,微寒。归肝、大肠经。
【功能与主治】凉血止血,清肝泻火。用于便血,痨血,血痢,崩漏,吐血,衄血,肝热目赤,头痛眩晕。
【用法与用量】煎服,5~10g。
常见中药饮片包括炒槐花、槐花炭、炒槐米等。槐花与槐米炒后缓和药物寒凉之性,用于凉血止血,清肝泻火。主要适用脾胃虚弱的出血患者。槐花炭收涩之性增强,常用于咯血、便血、痔血等。
常用方剂:槐花散《普济本事方》
具有清肠止血、疏风行气之功,常用于便前出血或便后出血、痔疮出血等。
槐角
【来源】本品为豆科植物槐的干燥成熟果实。
【采收加工】冬季采收,除去杂质,干燥。
【性味与归经】苦,寒。归肝、大肠经。
【功能与主治】清热泻火,凉血止血。用于肠热便血,痔肿出血,肝热头痛,眩晕目赤。
【用法与用量】煎服,6~9g。
通过介绍大家知道了关于“槐”的相关中药及其作用,并能很好的区分药用与非药用槐,最后以一个小故事结束今天的中药之旅吧!
流传在砀山一带的童谣“槐树槐,槐树槐,槐树底下搭戏台,人家的闺女都来了,俺的闺女咋不来……”其背后有一个有趣的故事。某庄有一大户,清早就套车去接闺女看戏,可太阳丈高了,也没见人影。于是差大领前往看个究竟,当时大领正猴在树上等着看戏,听到吩咐,急忙下来,赶去一瞧,原来姑娘鼻子出血,家人正熬药诊治,啥法都试了,就是止不住血。当时大领满头满身沾的都是槐花,心想:槐为“鬼木”,也许此花可以治这邪症,于是吩咐家人在药中加点槐花,可姑娘服后,效果仍不佳。一家人叽叽喳喳相互埋怨,大领见状,急忙说:“吵,吵,吵吧!吵到黑,就有好戏看了……”郎中一听:“对呀!‘凡血见黑则止’,槐花为何不炒焦再用呢?”于是又重新制剂,服后果然见效,血止住了。大领心想:呵,看来我来得还正是时候。于是赶快套车走人,竟然还赶上看戏。可见槐花炒焦使用,可以增加止血的作用,直到现在还在沿用。
注:文章中所介绍方药,需在医师指导下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