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这幅图,相信大多数人都知道今天要说的是什么了,没错,它就是有着“东方神树”之称的桑树。说起桑树,人们自然而然会想到甘甜可口的桑椹果和用桑叶养蚕。对于我国的传统文化来说,“桑文化”举足轻重。
桑文化在我国数千年的文明中占据重要地位,被誉为“东方神树”“箕星之精”。《诗经》云:“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蚕月条桑,取彼斧斨,以伐远扬,猗彼女桑。”自嫘祖发明蚕桑以来,桑树在数千年的农业文明中独具地位,农桑立国孕育了华夏文明,也孕育了闻名世界的“丝绸之路”。桑树不仅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极高的经济价值,而且全身都是宝,全株均可入药,桑上生长的一些动物、植物、微生物也有药用价值。
桑叶、桑枝、桑椹、桑白皮,分别来自桑树的干燥树叶、嫩枝、果穗和根皮。记得民间有句话:“春季采桑枝,夏季采桑葚,秋季采桑叶,冬季采桑皮。”这句话整体的概括了不同药用部位的采收季节差异。下面,我们一起来领略桑树的神奇魅力吧。
桑叶
【来源】本品为桑科植物桑的干燥叶。
【采收加工】初霜后采收,除去杂质,晒干。
【性味与归经】甘、苦,寒。归肺、肝经。
【功能与主治】疏散风热,清肺润燥,清肝明目。用于风热感冒,肺热燥咳,头晕头痛,目赤昏花。
【用法与用量】煎服,5~10g。
【常用方剂】桑菊饮:具有辛凉解表,疏风清热,宣肺止咳之功效。
桑枝
【来源】本品为桑科植物桑的干燥嫩枝。
【采收加工】春末夏初采收,去叶,晒干,或趁鲜切片,晒干。
【性味与归经】微苦,平。归肝经。
【功能与主治】祛风湿,利关节。用于风湿痹病,肩臂、关节酸痛麻木。
桑枝入药始载于《本草图经》,谓其“疗遍体风痒干燥,水气、脚气、风气、四肢拘挛,上气眼运,肺气咳嗽,消食利小便,兼疗口干。”现代中医临床上常选桑枝制剂用于降低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缓解因糖尿病引起的关节病变和周围神经病变症状。
【用法与用量】煎服,9~15g
桑白皮
【来源】本品为桑科植物桑的干燥根皮。
【采收加工】秋末叶落时至次春发芽前采挖根部,刮去黄棕色粗皮,纵向剖开,剥取根皮,晒干。
【性味与归经】甘,寒。归肺经。
【功能与主治】泻肺平喘,利水消肿。用于肺热喘咳,水肿胀满尿少,面目肌肤浮肿。
【用法与用量】煎服,6~12g。
【常用方剂】桑白皮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入药常用蜜炙,其可缓和寒泻之性,增强润肺止咳作用。
桑白皮汤:具有清泻肺热,化痰平喘的作用,用于治疗肺热咳嗽、痰多、胸闷气促等。
桑椹
【来源】本品为桑科植物桑的干燥果穗。又名桑椹子、桑蔗、桑枣、桑果、桑泡儿,乌椹等
【采收加工】4~6月果实变红时采收,晒干,略蒸后晒干。
【性味与归经】甘、酸,寒。归心、肝、肾经。
【功能与主治】滋阴补血,生津润燥。用于肝肾阴虚,眩晕耳鸣,心悸失眠,须发早白,津伤口渴,内热消渴,肠燥便秘。《本草纲目》记载桑椹“捣汁饮解酒中毒,酿酒服利水气消肿。”《本草经疏》:“桑椹者,桑之精华所结也。”《四月时令》曾记载:四月适宜饮桑椹酒,能解百种风热。
【用法与用量】煎服,9~15g
此外桑椹每年4-6月果实成熟时采收,去杂质,晒干或略蒸后晒干除药用外亦可食用,也可来泡酒。成熟的桑椹质油润,酸甜适口,以个大、肉厚、色紫红、糖分足者为佳。
由上可见桑树可真是当之无愧的“东方神树”一身是宝供人取用,最后让我们通过一个小故事来结束此次的中药之旅吧!
桑树救驾,椿树封王
相传西汉末年,王莽篡政,刘秀兵败,落荒而逃,王莽紧追不舍,刘秀逃至现安定镇的前野厂古桑园中。这时兵马断绝粮草数十天,在人困马乏,饥渴难耐之时,刘秀看到树上长满了果实,尝了一个,口味香甜,就这样,他们以桑果、桑叶充饥才突出重围。后来刘秀光复汉室,成为汉光武帝,不忘桑树救驾之功,命太监带了圣旨来前野厂村封这棵桑树。谁知那太监到了桑林后,被林中美景迷住,走走停停直到黄昏,才想到了怀中的圣旨,可这时他又忘了刘秀向他描述的那棵树的形状和名称,只是隐约记得有三棵树,树干笔直,果实香甜。当他找到那几棵树时,夕阳已经隐去,而此时的桑树果实已经采摘完了,只有椿树的果实,正招摇的挂在枝头上。那太监也不去细想,对着椿树便打开了圣旨宣读,读罢匆匆离去。封王的椿树高兴极了,而一旁的桑树难过至极。于是后来我们看到的椿树,总是枝繁叶茂,很快超过周围的树,什么树也要被它压到下面,成为百树大王。而桑树埋怨皇帝不认好人,忘恩负义,把肚子气破了,至今的老桑树棵棵都破肚子。这就是桑树救驾,椿树封王,气得桑树破肚肠的民间流传故事。
注:文章中所介绍方药,需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下期预告:认识身边的中药——莲